智慧工厂离落地还有多远?有人说至少五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智慧”之风吹出诸如智慧物流、智慧酒店、智慧停车等众多新词,当然还有现代智能制造最为关注的智慧工厂。

那么究竟什么才算“智慧工厂”?它与数字化工厂又有什么区别,华阳自动化技术总监罗松柏将他们的区别形象的概括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智慧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罗松柏表示:“‘智慧工厂’主要由系统管理层+数据层+设备层构成,这三个方面不分先后,应该进行协同完成,由公司前期作出系统规划和准备,系统数据层次上做到整合统一,设备层组网关联。实现“智慧工厂”主要体现在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给决策层及时提供参考和正确的决策依据,提高管理效率。但是摆在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工厂在设计的时候想象的未来改造余地与现实有差距的。”

■ 智慧化第一步:旧厂房改造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进行系统化的现代化改造的问题,按照远能集团董事长彭华明的观点“智慧工厂就是工业4.0的一种实质表现,它是生产的自动化+物流的自动化+简单的信息化”。设备层上包含了自动化生产线与自动化物流运输线,整体对接软件系统,协调统一。

在高工机器人网历次的终端企业巡回与各种会议演讲上,如何进行旧厂房的改造已经成为了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

首先是机器人本体企业,勃肯特董事长王岳超对智能工厂的描述是:“APS将信息发送到库房,库房自动配料,传输到产线进行自动装配,自动出库,整个过程可视化,全程工作可追溯。

王岳超说:“控制器就像人的大脑,它的算力决定了处理信息的能力。智能工厂,对设备的连接性、扩展性、预测维护、现场应用、分布式设备、运动/视觉整合都有需求,具备体积小、算力高、拓扑式结构、可承载运动控制、视觉处理、物联网核心等特性的硬件设备是重中之重。”

回归到终端企业,由于自动化改造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过高,虽然他们也知道“机器换人”是未来的趋势,是必须要做的,但是目前而言,成本太高、机器人价格逐年降低且不改造也可以撑下去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自动化改造的决心不是很坚定。

终端企业迷茫,集成商也不好过,虽然中国号称拥有三千家集成,但实力参差不齐,能做出示范整线改造的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实体企业升级换代速度超快,对集成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有不少集成商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终端企业变化,不深入研究终端企业生产线,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后只能被淘汰,很残酷也很现实。

综上可以看出的是,虽然本体设备企业对旧厂房改造的方向与前景认识准确,但是在终端企业眼里由于资金等问题还是困难多多,最为严重的就是集成商能力不足,还需要探索出更多的集成经验。

作为集成商,华阳自动化的技术总监罗松柏表示:“目前国内想要完成智慧工厂还有较大的差距,技术系统的规划还不够重视,技术能力的培训还需加强力度。预计在今后5年内还将较难顺利推广应用。”

■ 第二步:重视软件建设

相比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存在感就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在整个智慧工厂的构造中,数据层可以说是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罗松柏讲到:“实现‘智慧工厂’主要体现在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给决策层及时提供参考和正确的决策依据,提高管理效率。

智能制造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技术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智能化不只是“人工智能系统”,更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混合智能。系统可独立承担分析、判断、决策等任务,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配合下,更好发挥人的潜能。机器智能和人的智能真正地集成在一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炒作智能制造,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部分使用应用软件的阶段,少数企业也只是实现了信息集成,也就是可以达到数字化工厂的水平;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人机的有效交互,也就是达到智慧工厂的水平。

■ 不想被“平均”的中国智能制造

在中国,“人均”这个词语有着很大的魔力,任何指标一旦加上它,基本都能达标。正如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讲到:“中国现在制造业的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虽然有着极为自动化水平极高的企业,同时也有企业还停留在人工阶段。平均来看基本处于工业2.5

中国市场的现代制造业以地域划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最为发达的,衍生出上海、深圳、北京这三个机器人行业最为聚集的三座城市,上海主要是各类大的外资企业,深圳主要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各种民营企业,北京则是依靠众多的科研力量,发展起来。

中西部很多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自动化水平极低的程度,那么对他们而言,什么是智慧工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完成设备的改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也应该在“机器换人”趋势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