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20年:重塑商业生态的三次飞跃

历经20年的电商发展远远不仅是一次渠道变革,更是一场重塑中国商业世界的生态演化。过去20年间,由电商开始的消费数字化革命,是中国本土企业第一次大范围地以集团军的模式取得某一行业的压倒性领先优势。

历经20年的电商发展远远不仅是一次渠道变革,更是一场重塑中国商业世界的生态演化。过去20年间,由电商开始的消费数字化革命,是中国本土企业第一次大范围地以集团军的模式取得某一行业的压倒性领先优势。今天,消费数字化持续深化,大数据从理论走向运营,从线上走向线下,重新定义消费者旅程。而在可见未来,这股数据驱动的变革力量,将继续从营销渠道等价值链前端环节延伸到供应链、组织等后端环节,在创造丰富的消费者体验之外,全面提升商业运营效率。

I.过去:从模仿者到引领者

中国电商起步稍稍晚于美国,但后来居上,目前是全球电商渗透率最高的市场——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商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带动了移动支付、快递物流、数字商业服务、原创品牌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也重塑了服饰、美妆个护、家电等许多行业的运营模式。从电商开始,本土数字化创新掀起一波又一波浪潮,在2C数字化领域已成为全球引领者。

  • 与欧美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比欧美市场,中国电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流量高度集中于少数平台,品牌自营和传统零售商自营电商从未真正起步。

欧美电商格局相对分散,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是品牌商和传统零售商的官网自营电商。在美国,沃尔玛是前五大电商之一;在英国,Tesco是第二大电商。在中国,探索自营电商路线的线下零售商们前仆后继,前有沃尔玛一号店,后有大润发飞牛网,绝大多数惨淡收场。目前,尚有部分国际品牌在中国坚持官网自营,包括定位高端因而兼顾品牌营销功能的美妆品牌如Chanel、Gucci等,及以品牌限量款独特优势获得10~15%电商份额的国际服饰品牌如Nike等,但在中国电商生态下无不面临成本收益远远低于平台品牌电商旗舰店这一局面。

II.现在:从IT到DT

电商生态系统中多种主体的博弈、要素的重组,塑造出当前数字消费多样化的新模式。而自新零售概念提出以来,五光十色的模式创新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拨开各种纷杂的概念,这一阶段零售革命的实质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的升级,即,数字化渠道从单纯的信息交流的平台,升级到可以挖掘底层数据价值的“商业资源引擎”。随着数据成为新时代的能量之源,电商生态中的各方也正在围绕数据展开激烈的争夺。

  • 模式创新

经过20年的高速爆发,当前中国电商在规模上已经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9年1-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而在2018全年这一数字是24%,2017年为32%。尽管高速扩张期已过,但行业并未僵化,反而积极探索各类新模式,期望再造新浪潮。巨头和新进入者纷纷从品类拓展、流量模式、价值链重构等角度探索突破空间。

新零售“近场化”,重货鲜货的机遇:中国电商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品类为服装、家电、消费电子,这些品类中,电商渗透率已达30%以上,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相比而言,食品饮料的零售体量庞大,但电商渗透率只有5~10%,是渴望增长的电商玩家眼中的一块潜力巨大的处女地。但是,食品饮料的品类特性不适合传统电商:低客单价(平均低于100元)、低毛利(10-20%)、高运费(重货多、每单物流成本10-20元)——传统电商模式下,一单订单的毛利可能还不足以覆盖运费。因此,为释放食品饮料品类的销售潜力,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形式应运而生,即“三公里生活圈”模式——一方面打造“近场化“的消费场景,捕捉社区型、即时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将传统线下门店转化为前置仓,就近配送,压缩物流成本。盒马鲜生是其中的典型成功样本,当前正在兴起的社区生鲜业态也是遵循这一思路。

III.未来:从前端革新到后端革命

尽管20年的电商历程塑造了全新的消费者互动模式和商业生态,但我们也面临行业性挑战:第一,对 品牌方来说,随着流量红利消失,近五年来的电商营销费用越来越高,对品牌利润造成压力。第二,对渠道方来说,除阿里巴巴外,各类电商和新零售业态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盈利性对企业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重要。电商和新零售,除了要创造新的体验之外,商业效率的提升也变得愈加重要。

正如阿里CEO张勇所言,“过去十年中,绝大多数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都发生在销售端、营销端和消费者端”。而在未来十年,“怎么通过消费者端更好地推动供给侧改革,在数字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及品牌商在红利消失后,面对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市场,正处在阵痛中,消费者洞察能力不足,市场需求预判不准确;销量难以预测,导致计划准确性低;分货策略及补货规则不清晰,产品在不同渠道孤立流转,导致库存过时、降价销售等等陷阱,使得关注重点开始转向企业内部。